名校名师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名校名师
朱大成:“有困难找朱教授”

2018-01-02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放射科 王文菁

 

  我国著名放射学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朱大成12月5日在瑞金医院逝世,享年100岁。朱教授一生以“敬天、尊上、恕人、克己、俭物”为信条,为业界留下的不仅是学术成就,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朱大成教授1941年毕业于震旦大学医学院,1949年获得美国圣多默研究院硕士学位,1981至1982年为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放射系荣誉成员,1990年为法国放射学会名誉会员。曾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放射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儿科放射学会顾问、瑞金医院放射科主任。1998年11月,受聘成为瑞金医院第一批终身教授。

 

  作为解放后广慈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前身)放射科的奠基人,朱大成教授在临床放射学,特别是放射诊断及放射治疗方面造诣均极高。在小儿X线诊断研究领域,他完成了一系列发明创造:如小儿胸部及腹部的X线诊断、婴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X线诊断等。

 

  朱教授还致力于临床肿瘤X线诊断学的探索和研究,脾浸液治疗皮肤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研究,不仅成为瑞金医院放射科的学科带头人,还是国内儿科放射学的奠基者和领路人。

 

  新中国成立之初,朱大成怀揣一颗赤子之心,冲破重重阻挠从美国回到祖国,立誓为新中国医学事业出一把力。上海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成立儿科学组时,朱大成也是组建委员会的一员,并被邀请担任儿童医院放射科顾问,扶持儿科影像学发展。

 

  由于客观条件所迫,且当时国家尚缺乏儿科X线诊断专业书籍,朱大成根据当时国内无儿科放射学专著的实际情况,主译了美国John Caffey教授编写的《Pediatric X-ray Diagnosis》,于1955年正式出版,该专著的出版对我国儿科放射学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1992年由朱大成教授主编的《汉法医学大辞典》出版,为国外人士学习研究中国医学提供了许多便捷,它不仅填补了我国法语医学教育的空白,还推动了国际间文化科技的交流。

 

  用发展的眼光考虑放射学的未来,一直以来都是朱大成教授潜心治学、参与科研的信条。放射科徐开埜教授的团队经过艰苦的研究、反复的测试,于1974年成功研制了国内第一台乳腺钼靶机,该项目多次荣获全国以及上海市的重大科技奖项。朱教授全程参与其中,不但适时提供建议,给予科研医生鼓励,同时还时不时以自己对于影像医学的理解给后生晚辈参考。

 

  放射学界的资深专家曹厚德教授回忆说,我国第一台数字化X线机的研制,也正是在朱大成教授的建议下完成的,它不仅填补了国内X线机研发制造上的空白,也为我国医疗器械事业的发展翻开新的篇章。

 

  闵鹏秋教授有篇关于解剖结构的文章遭中华放射学杂志退稿,理由是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存在疑虑。朱教授闻讯后,主动帮着审核,他力邀相关专业的同学和闵教授一起前往解剖实验室,进行解剖实验,并亲自论证内容真实性。经过反复论证,闵鹏秋教授的文章“起死回生”并得以发表,最终该文也成为重大研究成果之一获得相关奖项。

 

  “文革”结束后,当曾遭受批斗与羞辱的朱大成教授重新回到科主任岗位时,对自己的悲惨经历只字不提。即便是饱受病痛的折磨,因胃癌、膀胱癌、直肠癌和颈动脉狭窄而先后进行4次大手术,他仍用豁达、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鼓励着他的晚辈和身边人。

 

  朱大成教授一生对医学事业的执着,对学术研究的尽心,堪称楷模。江浩教授回忆,许多年前曾有一例结肠癌的病例,当时科内在影像诊断意见上产生了分歧,进而引发激烈的讨论,争论的双方最后谁都无法拿出有力的论据驳倒对方。当时,朱教授仔细观察患者的病史及影像资料后指出该患者不止有一处病灶,是少见的结肠“双癌”。患者手术病理完全符合朱大成教授的判断和分析,该病例后来也成为上海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的经典读片案例之一。

 

  此外,朱教授也注重院内学科间的协作,当时傅培彬教授等专家时常带着病人片子直接找到朱大成教授讨论。在朱大成教授的带领下,放射学科一路快马加鞭,逐渐建立并完善与外科、内科及儿科等“产、学、研”全方位、跨学科、多领域、广覆盖的学术互通互助机制,这对提高瑞金医院临床医疗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困难找朱教授”,这是广慈医院过去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江浩教授回忆,当年他正准备赴安徽参加农村巡回医疗,在这个节骨眼上,5岁的儿子右腿出现疼痛,X线片显示右股骨内侧皮质缺损,会诊的结果众说纷纭。当时情况万分紧急,众人又束手无策。

 

  刚从牛棚出来的朱大成教授得知该情况后,主动担起责任,召集院内外专家为江教授的儿子再次会诊,当时谁也不知道,朱教授因为全身心投入患儿的病情思考,骑车不慎摔倒导致多根肋骨骨折,他强忍剧痛主持会诊,明确了诊断。

 

  朱教授亦师亦友,为中国放射学界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学生们爱戴这位老师,盛京医院陈丽英教授在回忆录中写道,即使已到年逾古稀之年,仍会相约每年看望她们的启蒙老师。

 

  朱大成教授用一生的实践诠释了行医不问贵贱贫富,治学不论瞻前顾后,救人不思祸福吉凶的为医之本。